研一第一次文献汇报
2017年12月29日 课题组在博观楼505进行了本学期的第10次组会,本次的组会内容如下:
首先,每个同学回顾了过去两周的工作进展,以及参加浙江省心理学大会的心得体会。接着研一的同学进行本学期的第一次文献汇报。
宋彩荣:title:Moral alchemy: How love changes norms
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在进行这些判断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想象力和勇气的影响(Anderson, 1999; Railton,1986),个体感受到的矛盾是主要是个体的一些认知与由此产生的行为可能会令他们关系亲密的人感到受伤。以往研究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受到其亲密关系个体、社会属性等的影响(Eskine,2013 Hofmann et al.2014),以及道德点金术的理解,该文献作者猜想:当个体感受到亲密他人对某一事物更关注时,那么自己对事物相反的观点是否是更不道德的?当个体感受到亲密他人对某一事物更关注时,个体对该事物是否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
通过两个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其一,通过三个问题,即分别从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以及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评价。对人际距离远近的两个组被试进行以上问题的测试和问卷调查。材料评定:在被试做出自己评价之后(平衡顺序效应),对问卷的可理解性进行评分;其二,让人际距离远、近的两组被试,对问题进行惯例、价值和道德的选择。结果显示,当感受到亲密他人对某一事物更关注时,个体会认为做出相反行为是更不道德的;当感受到亲密他人对某一事物更关注时,个体会赋予该事物一定的道德含义。
郭俏俏:title:17个国家中的狭隘信任与合作
像气候改变、贫穷和群集冲突的国际挑战需要国家之间合作去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然而,由于怀疑和不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在许多国家政治潮流已经转向内部。因此,需要跨社会调查来检验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作者在17个国家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测试几个解释为什么、谁和在哪里的人们对内群体成员比外群体成员更多信任和合作的理论。
1. 为什么人们更多地与内群体成员合作?
以往的研究采用了共同知识范式对比单边知识范式的方法,检验了内群体偏好是基于声誉的间接互惠的动机的观点。进化的观点认为当这种行为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时,人类会考虑合作。我们在17个国家中检验了有界的广义互惠(bgr)预测,当合作伙伴在共同知识条件下(与单方面知识相比)时,人们偏爱他们的内群体,这是间接通过预期的合作伙伴进行的。
2.谁在信任与合作中表现出内群体的偏爱?
从社会价值取向的倾向来看,不论其搭档群体成员的类型如何,具有倾向性合作偏好的个人可能成为喜欢合作的普遍性合作者。从性别上来看,相对于女性而言,特别是在群体间冲突的背景下,男性更可能与同性内群体成员合作;男性更有可能在内群体中比在外群体中扩大合作。
3.人们在哪里(和在什么条件下)有内群体的偏爱?
物质安全、宗教信仰以及病原体避免方法。接下来将被试分为三组:内群体、外群体、陌生人;合作伙伴知识条件分成共同知识、单边知识,进行信任博弈任。其结果发现:委托人的期待在群体成员对行人的影响起到中介作用。相对于陌生人,人们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更大的诚实行为,并且希望从外群体成员获得更多的合作。信任行为中的内群体偏爱的跨社会变化与测试物质安全假设、宗教性假设以及寄生虫的压力相关的跨社会变量无关。此外,作者没有观察到,这些跨社会指标在信任行为、委托人期望和可信度上与内群体成员、外群体成员和陌生人之间具有显著性效应。
吴旭秋:title:Morality in high definition: Emotion differentiation calibrates the influence of incidental disgust on moral judgments
传统上认为,当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他们会认真地运用一般原则(Kennett&Fine,2009; Kohlberg,1971)。然而越来越多的共识表明情绪严重地涉及道德判断。情绪启动的任务中,人们在做出道德判断的时候难以区分他们的偶发情绪和整合情绪。根据情感错误归因的模型,在这样一个任务上的表现将取决于人们是否产生了一种情感错误归因。情绪分化也称为情绪粒度,用精确性和特异性表示情感体验的能力。如果人们犯了错误归因的话,他们会依赖偶发情绪。如果他们没有犯错误归因,他们将依赖于整合情绪。
作者通过两个实验验证了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在实验1中,发现情绪分化会调节偶发厌恶对道德判断影响。偶发厌恶只会增加对那些不能清晰地区分自己情绪的人的道德判断的强度。在实验2中,通过实验操作情绪分化,而那些被鼓励以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方式专注于自己的情绪的人表现出了厌恶感,那些被训练得精确地反思自己的情绪并积极区分情感的人不会受到偶发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