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同学第三次文献汇报
2018年4月25日课题组在实验楼511进行了本学期的第5次组会,本次的组会内容如下:研一的两位同学进行第三次文献汇报,并说一下自己对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宋彩荣:有条件的合作与信任规避
title:Conditional cooperation and betrayal aversion
Bohnet 和 Zeckhauser (2004)采用信任博弈任务发现人们面对客观风险和人为风险时的决策,对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要高于对客观风险的规避程度, 这一现象被称为“背信规避” (Betrayal Aversion)。当坏的结果由随机产生时,人们不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恶意归因;而当是由自己托付的他人造成时,人们会产生被背叛的负面感受,既损失了金钱,又有额外的心理层面的损失(Bohnet, Greig, Herrmann, & Zeckhauser, 2008)。风险来源包括,客观风险和人为风险。
(1) 风险来源对信任博弈任务下的风险决策存在影响。个体对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通常高于对客观风险的规避程度,表现出“背信规避”现象;
(2) 人际联结需求会影响个体在人为风险下的决策冒险性,进而影响背信规避;
(3) 恐惧情绪启动后会出现背信规避现象消失甚至“反背信规避”现象。 背信规避的研究方法包括匹配法和选择法。
假设:有条件的合作者和存在背信规避现象的人存在共同的心理机制。
该文献包括三项研究,研究1采用MAP法测量背信规避、Fischbacher(2001)用策略方法(strategy method)参与者在不知道他人选择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测量个体合作类型(公共品博弈 public good games)。研究2换用测量方法,进行再次验证。结果发现,有条件合作和背信规避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都存在对故意剥削的厌恶。
吴旭秋 无限的间接互惠:基于声誉的合作是否受到群体成员身份的限制?
title: Unbounded indirect reciprocity: Is reputation-based cooperation bounded by group membership?
人们经常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是没有好处。 但是,某些合作可以带来的好处能远远地摆脱一些行为。例如,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们可以通过合作来提供线索,这种合作可能导致直接或间接的好处(Cosmides&Tooby,2005)。
有界广义互惠(BGR)假设合作行为的间接好处(以及积极的声誉)存在于内群体,而不是外群体(Yamagishi,Jin,&Kiyonari,1999)。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更多的与内群体成员进行合作,因为合作提高了他们在集体中的声誉,而良好的声誉可以带来相应的好处。为了检验这个假设,Yamagishi和Mifune(2008)通过共同和单方面信息(即是否知道与之互动的伙伴的群体身份)进行操纵群体身份,结果证明群体身份在共同信息下的行为会影响声誉。 该文献有界广义互惠(BGR)猜想,人们通过合作来保持团体内部的积极声誉,但不是团体外的成员 ,这就解释了团体内部对合作的偏爱。我们认为保持良好声誉的好处不受群体边界的限制,因此当他们再次见面并与群体成员互动时,他们可以合作以保持群组成员之间的良好声望。根据这种无边界的间接互惠观点,则说明声誉可以促进与团体内外成员的合作。另外,社会身份理论(SIT)倾向于将社会认同与声誉视为对成员之间合作的解释。该文献在五项研究验证了这些假设,这些研究在合作决策任务中操纵信誉,社会认同和合作伙伴的群体成员。研究1到5是当他们的声誉受到威胁时,人们对内部团队和外部团队成员更加合作,并且声誉关注介导了八卦对团队内外相互作用合作的影响。
结果发现,1.社会互动的间接好处会超越群体界限,同时对声誉关注促进内外群体成员的合作; 2.当声誉传递给了未来互动的合作伙伴,如果他们的声誉受到威胁时,不管是内群体还是外群体,人们总是会有更多地合作; 3.不论是高社会认同者还是低社会认同者,人们并没有显示更大的内群体偏好,不支持BGR和SIT在合作中基于声誉来解释内群体偏好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