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bo · 2018/05/16

组会记录016


研一同学第三次文献汇报

2018年5月16日 课题组在实验楼511进行了本学期的第6次组会,本次的组会内容如下:研一两位同学进行第三次文献汇报,并说一下自己对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王宇:当不诚实导致信任

title: When Dishonesty Leads to Trust: Moral Judgments Biased by Self-interest are Truly Believed

道德判断受到了有益控制和道德直觉的影响,并认为受到道德直觉的作用更强,自利偏差经常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出现道德伪善–当他们自己违反道德时,他们对道德违反的评价比他人违反道德时更缺乏客观性。自立偏差是如何影响道德判断的呢?有研究表明(1)当感知者从欺骗行为中获益时,他对这种行为作出更积极的道德判断。(2)这种判断的变化完全是由对欺骗者的情感反应所中介。(3)自我利益可以启动有意控制过程。那么人们对使自己受益的欺骗者的信任是会增加还是减少?

观察者判断他们的道德和对他们的喜好程度,并感知他们与同盟者的亲密度,并最终与同盟者进行一场标准的信任游戏。出于控制原因,在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情绪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相信欺骗者是因为自利偏差,并相信他们的道德判断是真实的,因此他们会根据这些判断采取行动。但此研究中被试相信欺骗者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1.被试对欺骗者动机的看法。2.被试和欺骗者的共同身份。

虽然研究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本研究第一次证明了当人们能从欺骗者的行为中获益时,人们对欺骗者的信任并不会受到损害。许多骗局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对人们进行施骗,并屡试不爽。

郭俏俏:丢失钱包游戏中心理正向诱导测试与信念更新

title:Testing psychological forward induction and the updating of beliefs in the lost wallet game

心理博弈论由Geanakoplos、Pearce和Stacchetti(1989)首创,并由Battigalli和Dufwenberg(2009)进一步发展,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允许将他人的经验和更高层次的信念作为回报的一部分,并允许心理正向诱导(此后称为PFI)和信念更新。内疚厌恶模型(Battigalli & Dufwenberg,2007)是动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应用。根据该模型,决策者对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形成信念,并努力实现这些信念(二阶信念),以避免内疚。

以往对内疚厌恶研究观点的证据:(1)内疚厌恶在文献中受到相当大的关注,提供了涉及合作的各种战略环境中的行为动机的洞察(例如贝勒马尔、塞伯尔和Strobel,2011;查尼斯与杜文博,2006;杜文博与格涅兹,2000)。(2)受到说谎厌恶( Vanberg,2008年)或虚假共识效应( Ellingsen、Johannesson、tjotta和Torvisk,2010年)等方法学问题的制约,令人怀疑内疚厌恶的经验相关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前人研究,(1)Khalmetski (2015)最近的一项研究从外部操纵了信念,发现人们可能不一定要辜负他人的任何期望,而只需要满足那些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似乎是合法的人的期望,从而为证明厌恶内疚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动机提供了证据。(2)Khalmetski、Ockenfels和Werner (2015)制定了一个内疚厌恶模型的扩展,在这个模型中,人们不仅对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感到内疚,而且对超过他们感到高兴。最近的研究表明,陪审团仍然对内疚厌恶持怀疑态度,这使得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具有现实意义。该文献研究了丢失钱包游戏中的心理正向诱导和信念更新问题(Dufwenberg & Gneezy, 2000),这两个问题需要对厌恶内疚的人做出预测。实验通过不同的代理人对委托人决策的认知,根据实验处理情况,在观察配对的委托人的决策后,检验代理人是否在心理上引导和更新他们的信念。结果发现,代理人更新他们的信念的条件是接收关于委托人行动的信息,支持心理上的正向诱导。

— title: 组会记录05 author: yuanbo date: 2018-5-16 slug: group-meeting-record-05 category:

tags:

研一同学第三次文献汇报

2018年5月16日 课题组在实验楼511进行了本学期的第6次组会,本次的组会内容如下:研一两位同学进行第三次文献汇报,并说一下自己对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王宇:当不诚实导致信任

title: When Dishonesty Leads to Trust: Moral Judgments Biased by Self-interest are Truly Believed

道德判断受到了有益控制和道德直觉的影响,并认为受到道德直觉的作用更强,自利偏差经常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出现道德伪善–当他们自己违反道德时,他们对道德违反的评价比他人违反道德时更缺乏客观性。自立偏差是如何影响道德判断的呢?有研究表明(1)当感知者从欺骗行为中获益时,他对这种行为作出更积极的道德判断。(2)这种判断的变化完全是由对欺骗者的情感反应所中介。(3)自我利益可以启动有意控制过程。那么人们对使自己受益的欺骗者的信任是会增加还是减少?

观察者判断他们的道德和对他们的喜好程度,并感知他们与同盟者的亲密度,并最终与同盟者进行一场标准的信任游戏。出于控制原因,在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情绪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相信欺骗者是因为自利偏差,并相信他们的道德判断是真实的,因此他们会根据这些判断采取行动。但此研究中被试相信欺骗者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1.被试对欺骗者动机的看法。2.被试和欺骗者的共同身份。

虽然研究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本研究第一次证明了当人们能从欺骗者的行为中获益时,人们对欺骗者的信任并不会受到损害。许多骗局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对人们进行施骗,并屡试不爽。

郭俏俏:丢失钱包游戏中心理正向诱导测试与信念更新

title:Testing psychological forward induction and the updating of beliefs in the lost wallet game

心理博弈论由Geanakoplos、Pearce和Stacchetti(1989)首创,并由Battigalli和Dufwenberg(2009)进一步发展,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允许将他人的经验和更高层次的信念作为回报的一部分,并允许心理正向诱导(此后称为PFI)和信念更新。内疚厌恶模型(Battigalli & Dufwenberg,2007)是动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应用。根据该模型,决策者对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形成信念,并努力实现这些信念(二阶信念),以避免内疚。

以往对内疚厌恶研究观点的证据:(1)内疚厌恶在文献中受到相当大的关注,提供了涉及合作的各种战略环境中的行为动机的洞察(例如贝勒马尔、塞伯尔和Strobel,2011;查尼斯与杜文博,2006;杜文博与格涅兹,2000)。(2)受到说谎厌恶( Vanberg,2008年)或虚假共识效应( Ellingsen、Johannesson、tjotta和Torvisk,2010年)等方法学问题的制约,令人怀疑内疚厌恶的经验相关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前人研究,(1)Khalmetski (2015)最近的一项研究从外部操纵了信念,发现人们可能不一定要辜负他人的任何期望,而只需要满足那些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似乎是合法的人的期望,从而为证明厌恶内疚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动机提供了证据。(2)Khalmetski、Ockenfels和Werner (2015)制定了一个内疚厌恶模型的扩展,在这个模型中,人们不仅对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感到内疚,而且对超过他们感到高兴。最近的研究表明,陪审团仍然对内疚厌恶持怀疑态度,这使得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具有现实意义。该文献研究了丢失钱包游戏中的心理正向诱导和信念更新问题(Dufwenberg & Gneezy, 2000),这两个问题需要对厌恶内疚的人做出预测。实验通过不同的代理人对委托人决策的认知,根据实验处理情况,在观察配对的委托人的决策后,检验代理人是否在心理上引导和更新他们的信念。结果发现,代理人更新他们的信念的条件是接收关于委托人行动的信息,支持心理上的正向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