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1日 课题组在实验楼505进行了本学期的第1次组会。本次的组会内容如下:首先每位研二同学简单说明当前所做任务,研究方向以及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是各位研三同学汇报毕业论文当前实验研究进度,最后陈铭同学报告了南京暑期学校的学习总结。
宋彩荣:会距离与风险来源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回报预期、互惠信念的作用
人们对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要高于对客观风险的规避程度,即背信规避。当人们与特定他人进行互动时,即使回报概率低,个体也倾向于接受人为风险,背信规避现象消失。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提出假设1:社会距离可能会影响个体背信规避行为。回报预期或是个体感知到的他人回报率,对他人的回报预期会影响个体行为,具体表现为回报预期越高,对他人的信任水平越高; 人际信任水平高的个体不容易受风险来源的影响。提出假设2:社会距离是会通过影响个体的回报预期进而影响其背信规避行为。互惠信念较高个体对人际交换中的利益往来具有较高敏感性,会严格依据所得来决定回报的价值和数量,注重维持交换的公平。所以提出假设3:互惠规范可能在社会距离与个体的背信规避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实验设计:预研究:风险来源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1:实验1a:感知亲密度对背信规避的影响;验1b:人际关系(熟悉度、认同感)对背信规避的影响。研究2:实验2:社会距离对背信规避行为的影响:回报预期的中介作用;实验3:社会距离对背信规避行为的影响:互惠信念的调节作用。目前进度为预研究实验实施完成。
王宇:亲社会谎言对小学儿童人际信任影响的发展研究
许多学者提出亲社会谎言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关于亲社会谎言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亲社会谎言对儿童信任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虽然亲社会谎言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是否会影响到儿童对说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这是我们急需验证的问题。研究一(情境故事法):探究不同年龄儿童对不同说谎主体说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度。研究二(访谈法):探究不同年龄儿童对不同说谎主体说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度产生差异的原因。目前实验实施部分已经全部完成。研究一数据已分析完成。访谈部分只对问题一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将继续对剩下两个问题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
吴旭秋:社会距离对亲社会谎言及其道德评价的影响
当不道德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他人获得受益,个体面对不同社会距离的人做出不同的行为决策。研究发现,观察者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人们认为忠诚谎言是不道德的,就像看待所有谎言一样。然而,行为者在评估自己的行为时,相对于诚实而言,却认为忠诚谎言是道德的。人们对陌生人会说更多自私谎言,更少的亲社会谎言。所以提出假设一:相对于远距离的人,个体对社会距离近的人可能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谎言。根据认同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提出假设二:观察者认为社会距离近的人的说谎行为可能更为道德。实验设计:研究一:“局中人”视角下社会距离对亲社会谎言的影响。
包含以下实验:实验1:社会距离对纯利他性谎言的影响。实验2:社会距离对利他性谎言的影响。实验3:社会距离对共同受益谎言的影响。研究二:“局外人”视角下社会距离对亲社会谎言道德评价的影响。包含以下实验:实验4:社会距离对纯利性谎言道德评价的影响。实验5:社会距离对利他性谎言道德评价的影响。实验6:社会距离对共同受益谎言道德评价的影响。目前进度为预研究实验实施完成。
王影:敬畏情绪对大学生人际宽恕行为的影响
宽恕包括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情绪的转变是人际宽恕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敬畏感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被归类为认识论和亲社会情绪,它类似于其他亲社会情感(如感恩和同情),能够可靠地预测增加分享,帮助和慷慨的行为。提出假设1:敬畏感增加人际宽恕行为。敬畏情绪作为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对小我意识(Sense of Self)具有的独特影响。以往研究表明宽恕行为与自我关注呈负相关。提出假设2:敬畏感,通过减小自我意识使自我关注转移,从而增加人际宽恕行为。
实验分为研究一:敬畏感与人际宽恕之间的关系,和研究二:敬畏感的诱发对人际宽恕行为的影响。研究二分为三个实验。实验1:探讨敬畏感对大学生人际宽恕行为的影响。实验2:探讨敬畏感对小我的影响,以及小我在敬畏感对大学生人际宽恕行为影响中的作用。实验3:检验小我在敬畏感对人际宽恕行为影响中的作用。目前进度为完成研究一实验实施,研究结果发现,敬畏情绪能够显著的预测人际宽恕。
郭俏俏:流动儿童的亲社会性的提升:社会善念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缺失,尤其是初中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培养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社会善念是一种亲社会倾向,为对方考虑、并付诸行动的友善动机。提出问题一:流动儿童亲社会水平如何?问题二:流动儿童社会善念水平如何?以往研究发现社会善念的提高会提升亲社会行为。社会善念既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状态。那么提出问题:通过干预或情景操纵能否提升社会善念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亲社会行为?实验设计如下:研究一: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研究二:通过社会善念的提升进而提升亲社会行为。目前进度为完成实验一的数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