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 课题组在实验楼505进行了本学期的第2次组会。本次的组会内容如下:一、按例询问每位同学本周所做任务与遇到的问题。二、4位研二同学(陈铭、库婷婷、陈思宇、蔡佳悦)汇报文献或开题思路。三、宋彩荣同学汇报毕业论文实验数据结果。
陈铭:People are averse to machines making moral decisions人们厌恶机器做出道德决策
针对人们是否愿意机器做出道德决策这一问题,该研究通过9个研究表明,人们厌恶机器做道德决策。其中部分原因是机器缺乏完整的心智(mind)。研究1-6发现人们不喜欢机器做出与道德相关的驾驶、法律、医疗和军事领域的决策,而这种厌恶是由人们对机器的智能能力和经验能力感知来中介的。对机器做道德决策的厌恶与未知的结果(study1和2)或负面的结果(研究3和4),或积极结果(研究5和6),或材料描述(研究4重复研究和6)无关。研究7-9简要探讨了提高机器做道德决策可接受性的三条可能途径:将机器安置于咨询顾问的角色(研究7),增加人对机器的经验感知(研究8),感知人对机器专业知识(研究9)。结果发现人们乐意接受机器参与道德决策但不是作为最终做决策的人(研究7)。提高人对机器的经验感知可能会产生“恐怖谷”效应,从而导致人们更厌恶机器做道德决策(研究8)。想要减少人们的厌恶,可能取决于如何突出机器的专业知识(人机对比)(研究9)。
教师意见:面对道德决策事件时,机器和他人给予不一致意见,对决策者的道德决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根据以上想法再收集文献。
库婷婷:Class impressions: Higher social class elicits lower prosociality阶层印象:较高的社会阶层引起较低的社会善念
人们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行为会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被试所处阶层和目标对象所处阶层对亲社会性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关于目标对象的亲社会性,本研究主要从“公平性视角”、“地位性视角”、“相似性视角”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对象的的亲社会性符合“公平性视角”这一观点,即较高的社会阶层引起较低的亲社会性,而被试本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定其亲社会性并没有任何影响。
教师意见:已有研究都是基于被试在受到相应的“社会善念”以后,对博弈对象的反应,少有研究检验被试对第三方的影响,所以可以作为研究方向进一步探索。
陈思宇:Fairness, prosociality, hypocrisy, and happiness: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motives for showing unselfifish behaviour and positive emotions公平、亲社会、虚伪和幸福: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无私行为和积极情绪的动机
研究主要调查了什么动机导致自私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以及这些动机是都同样预示着做出道德决策时的积极情绪。一共有四种动机:自我利益、公平、道德伪善、亲社会,以及涉及到一种情绪:快乐。研究中使用的范式主要由Baston的道德伪善范式改编而来,一个游戏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可以获利,另一个不能获利。通过被试的选择情况来分辨做出行为的动机。结果表明,儿童和青少年在决策任务中的无私行为是由多种动机驱动的,具有不同的情感含义。自利动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公平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文献汇报之后,又汇报了文献总结,确定研究方向以及下一步计划安排。
教师意见:再继续搜寻道德榜样国内的相关文章。
蔡佳悦:开题想法
总总迹象表明,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不满。无论是从研究还是大数据调查来看,网络媒体正在深入青少年的生活。过多的网络使用可能造成了青少年身体意象失调。身体意象是近几年比较新的研究概念。身体灵活性越高的人会让人们对自身身体更高的接纳,会降低身体意象的失调。由此提出网络使用对青少年身体意象失调的影响:身体意象灵活性的中介作用。
教师意见:研究比较表面,网络使用与身体意象灵活性的关系牵强。